“鄉(xiāng)村女團”出道記——青島大場鎮(zhèn)“幫喜團”嬸子大娘們的36場“甜蜜革命”
【青島新聞網原創(chuàng)】
(記者 孫志文 寧冠宇 李麗濤)
2025年3月15日,青島市西海岸新區(qū)大場鎮(zhèn)蔡家村因為一對新人的結婚典禮而熱鬧起來?,F場沒有鋪張的儀式,沒有惡俗的婚鬧,只有喜餑餑、紅喜字營造的喜慶氛圍和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的歡樂祥和。這是大場鎮(zhèn)“幫喜團”操辦的第36場文明鄉(xiāng)村婚禮。
在鑼鼓聲中,新郎新娘接過“幫喜團”贈送的喜餑餑、紅喜字和文明公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場婚禮的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齡55歲的鄉(xiāng)村女性,用六年時間掀起的移風易俗“甜蜜革命”。
一把剪刀剪碎百年舊俗
“這剪的是舊俗,留的是新氣象!”三河埠村黨委書記、“幫喜團”團長畢紀花手持紅紙,剪刀翻飛間,一對栩栩如生的鴛鴦戲水圖躍然眼前。自2019年起,這支由三十多名擅長剪紙、鑼鼓、喜餑餑制作的鄉(xiāng)村婦女組成的“女團”,便以傳統(tǒng)手藝為“武器”,向天價彩禮、鋪張浪費等陋習宣戰(zhàn)。
故事從一場“鄉(xiāng)愁”開始。2020年,村民紀秀云為兒子婚事愁得徹夜難眠——當地流行的11.1萬元彩禮,幾乎掏空了這個普通農家的積蓄。正當她進退兩難時,“幫喜團”拎著剛出鍋的喜餑餑上了門。“省下的彩禮錢留給娃創(chuàng)業(yè),不比面子實在?”她們把親家請到一張桌前,掰著指頭算經濟賬、人情賬。最終,兩家達成“彩禮隨意、婚禮簡辦”的共識。
這場婚禮不僅省下數萬元,更讓紀秀云成了“幫喜團”的鐵桿成員。如今,她做的喜餑餑已送出四五百個,每個面團里都揉進了“過日子要實在”的樸素道理。
鑼鼓聲中的“軟性革命”
“幫喜團”的戰(zhàn)場在喜宴,方法卻是春風化雨。2024年,村民徐財龍家辦喜事,她們將低俗婚鬧改為文明問答,酒席擺上“光盤倡議書”,連菜品分量都由“村廚”嚴格把控?;槎Y當天,秧歌隊舞得滿場歡騰,新人收到的賀禮是一份《文明新婚承諾書》和一對剪紙喜字?!坝H家母拉著我的手說,這才是實打實的光景!”畢紀花回憶時,眼角的皺紋里漾著自豪。
六年里,這樣的場景重復了36次。她們用面粉香覆蓋酒席的奢靡味,用紅綢帶捆住陋習的根——累計省下60萬元彩禮和餐費,40場文藝展演讓文明鄉(xiāng)風扎了根,182次德育積分兌換讓美德變成看得見的實惠。
“德育銀行”激活文明新動能
在“幫喜團”工作室的墻上,一張“德育銀行”積分表格外醒目。村民王嬸用參與移風易俗宣講攢下的積分,兌換了一桶食用油:“做點好事還能得實惠,這賬劃算!”這是大場鎮(zhèn)創(chuàng)新的“幫喜服務+信用積分”模式:簽訂《文明新婚承諾書》、參加剪紙活動、協(xié)助婚禮布置等均可獲得積分,兌換生活用品。今年以來,村民已兌換價值3900元的生活物資,文明善舉從“軟約束”變成了“硬激勵”。
積分背后是理念的創(chuàng)新。 72歲的李大爺曾是“天價彩禮”的擁護者,如今卻成了“幫喜團”的義務宣傳員:“以前覺得彩禮高才有面子,現在明白,小兩口和睦才是真風光!”
文明鄉(xiāng)風的N種打開方式
“幫喜團”的“野心”不止于婚禮。她們將“人氣”化為“新風”,編排了《彩禮》《移風易俗》等小戲小品,在葡萄架下開“拉呱會”,把婚俗改革變成一堂露天課。剪紙社里,嬸子們邊嘮家常邊剪出“喜鵲登枝”“勤儉持家”的圖樣,這些作品成了婚禮布置的亮點,也成了三河埠村的“文化名片”。
在“幫喜團”的帶動下,三河埠新村7個自然村成立了移風易俗剪紙培訓班,120余場活動覆蓋全鎮(zhèn)5.8萬村民。村民劉大姐的話道出變化:“過去比誰家彩禮高,現在比誰家積分多;過去婚宴剩菜喂豬,如今‘光盤’成了新規(guī)矩?!?/p>
嬸子大娘們這回“火了”
“您說這是幫喜?不!這是把喜事辦成移風易俗的露天課堂!”畢紀花語氣鏗鏘。如今,“幫喜團”的服務范圍從三河埠村拓展至全鎮(zhèn),只要附近村里辦喜事都點名要她們“鎮(zhèn)場子”——因為她們帶來的不僅是儀式,更是一套可復制的“文明模板”。
紅綢依舊在舞,剪刀仍在咔嚓作響。這群鄉(xiāng)村女性用最柔軟的方式,完成了一場“甜蜜革命”:她們剪碎了壓彎腰桿的陋習,剪出了一條通往現代文明的路。那條路上,沒有天價彩禮的重負,只有紅彤彤的喜字映著鄉(xiāng)親們挺直的脊梁;沒有奢靡宴席的浪費,只有喜餑餑的麥香飄散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春風里。
【記者手記】青島大場鎮(zhèn)“幫喜團”的故事,是新時代中國鄉(xiāng)村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從“一人帶頭”到“眾人拾柴”,從“被動遵守”到“主動創(chuàng)造”,她們證明:移風易俗不是硬邦邦的禁令,而是有溫度、有智慧的引導。當文明新風吹遍田野,鄉(xiāng)村振興的畫卷便愈發(fā)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