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朋友往往愛用律詩、絕句唱和,既抒發(fā)了情感,又獲得了樂趣,還增進(jìn)了友誼。
和詩始于南朝梁武帝蕭衍,盛行于唐。宋代劉貢父在《貢父詩話》中說:“唐詩賽和,有次韻,有依韻,有用韻!比缃,和詩依然分次韻、依韻、用韻三種形式。
次韻。用他人詩的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不變動的,叫“次韻”,又叫“步韻”、“步原韻”。這種“和”法難度較大。如葉劍英元帥《過五臺山》之三:“南臺山上白云飛,人在云中路不迷?捎猩窆つ軖哽F,讓吾放眼到平西。”朱德元帥的次韻詩為:“五臺高聳白云飛,天朗氣清路不迷。世人覺醒何須佛,來自西天去自西!
依韻。依照他人詩的原韻作詩而不用原字者,叫“依韻”。這種“和”詩法只要求用同一韻,難度比較小些。如董必武有《病中見窗外竹感賦》:“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yán)霜。昭蘇萬物春風(fēng)里,更有筍尖出土忙!焙髞恚瑫液物@漢患血壓病,寫了《用董老題及韻作集句詩》云:“多病欣依有道邦(李商隱),安心是藥更無方(蘇東坡)。風(fēng)經(jīng)樹杪聲初緊(陸游),愛此蕭疏樹幾行(紀(jì)映淮)。”詩只用董詩的江韻,用字全異了。
用韻。用他人詩的韻腳原字,但不按其次序的和詩,叫“用韻”。清代吳喬《答萬季野詩問》中說:“用其韻而次第者,謂之用韻!边@種“和”法也有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