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許多國外演奏家在國內(nèi)舉辦大師班時都對中國琴童“重技術不重音樂”的現(xiàn)狀提出意見,在西方的教學體系中,“技術”究竟占有什么樣的份量,孩子們在學習演奏時應該注重什么樣的平衡,記者近日巧遇正在美國朱麗婭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習的青島籍旅美鋼琴家田甜。這位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并曾多次獲得重要的鋼琴獎項的鋼琴家,與記者談起自己的體會。

認同大師斯特恩
田甜在美國師從多位知名的鋼琴家,她說她的“技術”從來都是得到老師們的首肯的。許多人看過那部著名的《從毛澤東到莫扎特》的紀錄片,西方人對于中國琴童的認識也同二十年前訪華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見解一樣。他們認為中國的孩子們在學習樂器時過分地強調(diào)技巧,而忽略了音樂的自由表達,這樣的演奏盡管難度很高,卻非常呆板。田甜說,她也曾讀過斯特恩的回憶錄,對于其中的觀點也是認同的。
樂感從多方培養(yǎng)
說起加強音樂的修養(yǎng),田甜說,在朱麗婭音樂學院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與其他樂器的同學們經(jīng)常交流,這讓她感到受益頗深。比如一首鋼琴奏鳴曲的某些樂章,可能是鋼琴在“模仿”小提琴的音色,她會試著讓學習弦樂的同學演奏這個樂章,在一些細微的表達上,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會給演奏增色不少。
記者問她注重“技術”是不是中國琴童們應該走出的誤區(qū),田甜非常肯定地說,技術是一定要達到一定水平的,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談音樂。記者張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