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食品類市場價格普遍上漲的背景下,水產品價格仍保持下跌態(tài)勢,去年全年水產品價格指數難改變負增長局面。
去年海水魚中的第一大類產品帶魚的價格與上年比下降了20%左右。國內帶魚在產量減少50%的情況下,價格仍呈下跌態(tài)勢。國產帶魚從口感、品質上均強于進口帶魚,但即便產量下降,價格也上不去。出現(xiàn)這一反,F(xiàn)象的原因在于:一、進口帶魚左右了帶魚以致整個水產品市場的價格;二、國產帶魚的生產與加工質量長期得不到根本性改變,規(guī)格不符、重量不實、脫皮嚴重成為普遍性的頑癥,影響了其銷售;三、原產地保護標識的意識淡薄。不管是廣西北海、廣東陽江,還是福建霞浦、連江產帶魚,到了銷地都叫舟山帶魚。國產帶魚必須走區(qū)域化、組織化、規(guī);、品牌化的生產與加工之路。
隨著玉米、大豆等糧食飼料價格的上漲,鮮活養(yǎng)殖魚類的價格也理應上升,但受海水魚市場的影響,去年鮮活養(yǎng)殖魚類價格仍呈下滑趨勢,如草魚價格,湖北潛江5元/千克,比上年低10%,蘇州6元/千克,比上年低10%;鯉魚價格,湖北潛江4元/千克,比上年低20%,北京5.3元/千克,比上年低9%;鱖魚價格,湖北潛江40元/千克,比上年低13%,廣東南海33元/千克,比上年低14%,此價格如長期得不到改變,那么今年養(yǎng)豬的將比養(yǎng)魚的多。去年以來,蝦蟹已成為水產品中的主流產品,主要原因在于,蝦蟹價格的跌幅均在30%以上。高檔魚如金鱒、虹鱒、淡水鱸魚價格的跌幅也超過低檔魚。低檔魚要提升價位,再也不能在品種的改良上做文章,而應該主要在養(yǎng)殖方式、飼料投喂、養(yǎng)殖周期上做文章,大力提高魚肉的品質,這是低檔淡水魚的根本出路。
隨著市場的競爭,傳統(tǒng)淡水魚的價格已基本上穩(wěn)定,但有些品種如鯽魚、羅非魚,季節(jié)性價差能達到一倍。草魚、鯽魚、鳙魚已從過去的“四大家魚”、“五大優(yōu)質魚”中脫穎而出,成為大眾化市場中最受歡迎的三大品種。羅非魚刺少肉多,但由于價位較高,近兩年已成為水產品出口的重要產品;盍_非魚零售價每500克8元,是凍魚價格的2.1倍。
中檔鮮活魚以鱖魚、河鰻、黃鱔為主,價格約在每500克10—30元,加州鱸魚由于肉質松軟,且價格較低,已成為餐飲界清蒸魚的主要原料。近兩年,虹鱒、金鱒等冷水魚的價格急劇下跌,但市場仍然難以打開。主要原因在于,冷水魚食法以生吃或煙熏為主,不適宜紅燒,與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相左。冷水魚欲進入中國大眾化消費市場,估計還需要10年以上時間,除非市場零售價格降到每500克8元以下。錢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