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發(fā)生在今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上的悲劇著實令人心驚,當有關部門著手做善后工作時,我們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中國人的體質是不是在下降?中國人的健身習慣會不會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面前悄然改變?中國老百姓的健身設施是否與人口數(shù)量相匹配?我們不希望悲劇重演,我們希望中國
人的體質強健起來。本版將就上述疑問陸續(xù)推出相關報道,以期引起更多的讀者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并培養(yǎng)良好的健身習慣。同時,警醒有關部門關注全民健身領域內存在的種種弊端。
“我覺得這次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暴露出來的問題,并不是一個擺在表面上的、孤立的問題,你把這件事放在整個社會里面看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民族的體育意識淡薄,相關教育失敗,已經(jīng)到了必須反思和改進的時候了!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次馬拉松賽就像一次考試,你平時根本沒有接觸過這門課程,考試的結果自然是不及格。通過這次馬拉松賽的教訓,我們最該學到的東西是如何生活得更健康,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才是體育的最終目的!
任海對“體育意識”這4個字很看重,他認為體育意識長期被忽略才導致如今社會人群體質的急劇下降。
“幾十年前的社會,是比較貧窮的社會,但當時人們通過家務勞動、種田和其他生產(chǎn)活動,達到了體育鍛煉的一部分內容,從客觀效果上看其實并不差。但現(xiàn)在這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對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沒有起到積極作用,被動鍛煉幾乎不存在。我們這個民族,‘重文輕武’的思想很嚴重,知識分子過早衰老已經(jīng)是長期以來的社會問題!
“社會一直在進化,但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沒有跟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特別是體育。我們國家花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果在被慢慢削弱。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國家的體育課都是必修課,一共14年,這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但是你問問走出校門的那些學生,他們究竟從體育課上獲得了多少東西?”
“我說的這些都屬于群眾體育的范疇,并不涉及競技體育。其實,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健康,群眾體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健康,現(xiàn)在的現(xiàn)狀是人們獲得健康的途徑有偏差。比如說保健品。保健品在我們國家的銷量總是很好,因為人們相信這些保健品會給自己帶來健康,而實際上,保健品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對體育鍛煉的重視。”
“有了體育意識之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困難其實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鍛煉難這個問題,場館少、人多、消費高,這都是客觀困難。但說實話,如果你沒地方打籃球、踢足球,你找個地方跳跳繩,做做操,能花多少錢,需要多大地方?就算在家里,做做俯臥撐、仰臥起坐,能費多少事?”
任海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鍛煉不鍛煉是意識問題,至于具體到什么項目,那是次要問題。
“沒有培養(yǎng)好人們的鍛煉意識,是我們體育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失敗。對學校體育這個大課題來說,啟發(fā)學生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持續(xù)性,我們做得很不夠,很不好。在學校里,體育課基本上都是枯燥的,沒有更多樂趣的,所以有些學生會討厭體育課,這是因為我們缺少寓教于樂的服務意識,這就導致了他在體育課之外對體育鍛煉提不起興趣。
“我們還回到這次馬拉松賽,參賽是好事,出了危險就不是好事,關鍵是對待突發(fā)事件的措施。如果只是加強醫(yī)療救護措施、多派醫(yī)生,那就只是一個短期的行為。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是長期行為,長期行為就是觀念問題,包括養(yǎng)成體育意識、重視體育和改變生活方式。這是關乎民族發(fā)展的事情,只有健康的個體,才能構成強盛的民族”。(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