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老照片    
吳堅著
   
一道遠離我們生活的風景
   
這是一道早已遠離我們生活的風景:圖中的地排車,曾經(jīng)是我
們?nèi)粘I畈豢扇鄙俚倪\輸工具,曾經(jīng)支撐著許多許多貧寒家庭的生存;圖中勞作的人,曾經(jīng)是一群為生存掙扎和奮斗在社會最底層的人。    這幅照片拍攝于上個世紀20年代,它記錄了我們城市當時的主要運輸工具地排車及其人力車夫。
   地排車,學名“排子車”,青島人叫“大車”,舊時文獻稱其為“人力貨車”。從目前筆者能接觸到的青島歷史檔案文獻看,德國殖民青島前尚沒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地排車的記載,但在《青島市志·交通志》對早期青島的地排車是這樣描述的:“青島建置前就有舊式地排車作為民間運輸工具。青島建置后,數(shù)量逐漸增多,主要擔負市內(nèi)的短途貨物運輸。”因此,地排車何時進入青島,恐難有個肯定的說法,只能在此向各位讀者作相應的交待和說明。當然,至少在德國殖民青島初期的城市陸路運輸中,已經(jīng)有地排車參與運營,這是有案可查并有老照片為證的。
   上個世紀20年代,隨著青島回歸辟為商埠,碼頭運輸量驟增,青島的地排車進入第一個發(fā)展高峰期。據(jù)1928年出版的《膠澳志》記載,這個時期市內(nèi)的地排車已達1460余輛。從照片上我們看到,這個時期的地排車是木軸、木輪、木輻條,為了減少車輪行進的阻力,木輪之外還裹著一層鐵皮。然而,帶鐵皮輪子對路面破壞很大,因此,當時青島的許多路段是禁止地排車的,只有像照片上的這種石頭路方允許其通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上世紀30年代,當局在地排車運輸?shù)闹饕路上,修筑了專供地排車運行的“車軌石”路。可喜的是,這種“車軌石”路在現(xiàn)老城區(qū)的個別路段還完好地保留著,已然成了一道獨特的城市人文歷史景觀。
   相信眼前的這個場景,會讓許多人充滿無限的感慨,因為他們不僅熟悉這個場景,同時也有過同樣的生活經(jīng)歷。就在不久前,筆者還在網(wǎng)上看到過許多朋友在深情地回憶自己或者自己家庭那段與地排車結(jié)緣的艱苦歲月。
   應該承認,地排車業(yè)是一個極其艱辛的行業(yè),也是過去人們十分瞧不起的行業(yè),這無論在舊時的青島還是解放以后都是如此,人們甚至給地排車從業(yè)人員起了一個帶有明顯歧視性的名字———“拉大車的”。過去,地排車運輸業(yè)是我們社會少有的能夠體現(xiàn)“多勞多得”的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只要肯賣力、賣死力,收入是很客觀的,因此,人口多、生活困難的家庭都會有“拉大車”的經(jīng)歷。也許正因為地排車曾經(jīng)維系了他們的生存,所以盡管地排車業(yè)遠離我們的生活有30多年了,可許多人仍然會時常想起它、念叨它,乃至感激它。
   
“青島傳奇人物”刊登在即
   
本報預計于7月9日“青島老照片”連載結(jié)束后,開始刊發(fā)“青島傳奇人物”連載。如果您手中掌握有老青島民間傳奇人物的故事,諸如身懷絕技或傳奇經(jīng)歷等,請繼續(xù)將稿件通過Email:163zhangfang@或郵寄:青島市太平路33號青島早報文娛部,郵編:266001,發(fā)給我們,并請注明“‘青島傳奇人物’故事”字樣。
   
至今仍有許多市民對地排車留有深厚的懷念